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1185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1185节 (第3/3页)

政基础,也不会造成让降税成为昙花一现。

    ??官员关注第一条旨意,商人关注第二条旨意,百姓关注第三条旨意。

    ??朱允炆迁都三把火烧了起来,官员开始收敛,商人开始回归纯粹的商业,百姓开始欢呼。

    ??朝廷的效率很快,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,一干衙署纷纷开门,官员安置到位,北京这个新的大明帝都开始了有序运转,传递文书的驿使日渐多了起来。

    ??一辆马车缓缓行进,帘子始终拉开,一个脑袋半探出来,以好奇的目光看着路边的铺子。

    ??马蹄声疾,呼啸而过。

    ??于谦探出身子看了看驿使远去的背影,转过身看向赵术文:“赵训导,这才半日,就已经过去了二十三道驿使,是不是有什么事发生?”

    ??赵术文淡然一笑:“二十三道还是少了,要知道金陵最多时一日驿使八百余。大明疆域何其大,每个地方错开,三五日发一封文书,天下府州县,都司、卫所,水师,重镇,草原等等,就会有无数文书送到金陵来。”

    ??“八百余?”

    ??于谦有些震惊,连忙问:“这么多文书,岂不是有上千件事需要处理?”

    ??赵术文抓了抓胡须:“你以为在京官员都在忙什么,他们各司其职,每一日都需要处置不少事,日后你步入官场便会知道。勤勉勤勉,这里的勤,说白了就是多做事。若无那么多事需要处置,哪里还需要皇帝勤勉,需要大臣勤勉?你说的上千件事,只是外地公文,要知各司各衙署还有各自的事,皇帝需要处置各类公文……”

    ??于谦愣住了。

    ??原来以为自己够勤勉了,可现在看来,当官员更需要勤勉。未来有一日,自己也可能坐在衙署里被一堆公文围困,想要做成事,就必须有智慧、有能力,可以一眼看出文书中存在的问题,可以找出应对之策,正确且果决地给出批文。

    ??唯有如此,才能兼顾公务的同时查访民情。

    ??我还不够优秀,不够出色,我需要更多的学问,更多的见识。我要成为像文天祥那样的人,像诸葛亮那样的人,为朝廷,为江山社稷,奉献这性命!

    ??赵术文看着于谦那稚嫩的脸上满是坚定的神情,微微点了点头,此人心正,立志高远,记忆惊人,对文天祥的《正气歌》、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更是推崇备至,每半个月都要默写一遍以作激励,哪怕是在这漫长的北上途中,他也没有改变这个习惯。

    ??来了,北京!

    ??这里有无数人才,更有不少怪才。但无论如何,他日能站在朝堂之上的,一定有一个名字叫于谦!

    ??我相信自己的判断,我相信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才!

    ??“到了。”

    ??马车停了下来,车夫将凳子搁好。

    ??赵术文走下马车,于谦跟了出来,眼前是宛平县学,大门敞开,只有一位儒生在门口踱步背书。

    ??向前走去。

    ??赵术文拱手道:“敢问这位儒生,张博志张教喻可在县学之内?”

    ??儒生宣贵打量了下赵术文与于谦,还礼问:“可是钱塘社学的赵训导?”

    ??赵术文点头:“正是。”

    ??宣贵听闻,笑了出来,看向于谦:“那这一位想必就是‘要留清白在人间’的于谦吧?”

    ??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 国子监要抢于谦

    ??于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自己好像被人围观了。

    ??就连县学应该严肃的训导竟也笑呵呵地跑了出来,那些正在上课业的学生也围了过来,一个威严的老头来了,拿着竹棍赶走了学生,又骂了几个训导,最后摁着宣贵数落:“让你背个文章错漏百出,罚你在门口守着,你竟还敢喧哗县学,扰乱教学,你给我守门七日!”

    ??“是,张教喻。”

    ??宣贵恭敬地答应,然后冲着于谦眨了眨眼,笑着转身离开。

    ??于谦不明白宣贵挨了训斥还有啥可高兴的,守门七日,这难道不很丢人吗?自己可不会去守社学的大门,更不会去守县学的大门。

    ??要守,就守国门。

    ??张博志都没怎么看赵术文两眼,一直盯着于谦看,脸上堆满笑意:“你就是钱塘的于谦啊,好一个少年。”

    ??“于谦见过张教喻。”

    ??张博志看着行礼的于谦微微点头,很是满意:“你的一首《石灰吟》如今已是传遍天下,太子更是将这首诗刻在了东宫石碑之上,希望东宫官属能留清白于人间。皇上下旨,命宣传司将这首诗刊登在建文报中,传于四方。如今你能来宛平县学,是宛平县学的荣耀。”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