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G小调进行曲 (第1/4页)
沈昭华的研究组里, 共有十七个学生。近两年,他们开始招收兼职的实验室助理。 沈昭华单方面地宣布林知夏通过了她的面试。她送给林知夏一张校园卡,卡片的姓名栏上写着“林知夏”, 职位则是“实验室助理”。 她说:“林知夏, 你什么时候有空, 直接来学校就行。我们学校有好几个图书馆,资源非常丰富, 超过了省图书馆。” 朱婵也在一旁附和:“咱们学校的文献库, 实时更新全球的重要论文……” 林知夏双眼放光:“那些论文,我都能看吗?” 沈昭华长久地凝视着她:“你想怎么看,就怎么看。” 林知夏欣喜若狂。她紧紧地攥住这张大学校园卡, 像是攥住了命运的咽喉。 论文! 数不清的论文! 实时更新的全球论文! 大学图书馆, 简直是人间天堂! 林知夏越细想,越激动得难以自持。她绕着沈昭华转了一个圈:“沈老师,沈老师,谢谢你!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?” “我刚才说过了, ”沈昭华再次弯腰,平视着林知夏,“你还没察觉,未来是属于你的。” 林知夏和沈昭华对视片刻,她眼中的笑意渐浓。林知夏相信, 沈昭华正在鼓励她, 鼓励她勇往直前, 征战四野,攀登科学的最高峰。 林知夏当然不会退缩。 她郑重地宣告道:“未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。” 沈昭华感叹:“真难想象, 你今年才十岁。” 林知夏认真解释:“我出生于1994年9月24号。今天是2005年1月2号, 我就是十岁呀……虚岁十一岁了。” 沈昭华微微颔首。她还有别的事情要做, 不能陪林知夏太长时间,就让朱婵和牛思源领着林知夏继续参观实验室。 短短两个小时的参观旅程中,林知夏经常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。朱婵和她聊起了理论物理学,她总有一套清晰的认知方法。 朱婵曾经辅导过本科生的毕业设计。据她观察,林知夏的悟性、思考力、知识面,都已经达到了本科生的顶尖水平。 林知夏拥有庞大而渊博的知识储备量。可她的外表和性格还都是十岁小姑娘的样子。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,让周围所有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暗自称奇。 分别之前,朱婵送了林知夏一本名为《二十世纪数学经纬》的书。这本书的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,该书出版于2002年,讲述了二十世纪的数学发展史和理论应用史。 林知夏翻开书页,扫视目录,对这本书爱不释手。 “谢谢姐姐!”她向朱婵道谢。 朱婵笑着回答:“也许,到了下个世纪,会有人写一本《二十一世纪数学经纬》,那里面就有林知夏的名字呢。” 林知夏紧紧抱住书册:“我的名字会被印进教科书吗?” 朱婵弯下腰,看着她。正如今天的沈教授一样,朱婵也对她充满了期待:“会的。别人心里怎么想,姐姐我不知道,反正我觉得,你一定会的。” 朱婵是沈昭华最喜欢的学生之一。 平日里,朱婵指导学弟学妹们改论文时,那态度都是十分的严谨而严肃,牛思源生平第一次见到朱婵和蔼可亲的一面。 牛思源目光枯淡,神色麻木。 起初,他脑子里的想法还是:林知夏不可能那么聪明。 而现在,他满脑子都是:为什么?为什么沈老师从来没对我说过“未来属于你”?朱婵学姐也没给我送过书?啊,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。 如果,再过两年,林知夏跳级念了大学,做了沈昭华老师的博士生…… 很可能,牛思源就要对着一个扎双马尾的小姑娘,恭恭敬敬地喊一声:学姐。 牛思源一下子堕入了绝望的深渊。他的嘴唇微微颤抖起来,双眼半睁半闭,那是一个年轻人在失去信念后才会露出的表情。 冬风萧瑟,校园里一片肃寒。 天色黯淡,太阳也是冷的。 同样的环境下,林知夏却有截然相反的感受。 阳光照耀着她的脸,她遥望一条长路的前方,恍然体会到春天的温暖气息。今天在大学城里,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。 当她走出大学校门,她仍然兴致高昂。 短暂的实验室之旅,让林知夏得到了一张校园卡,还有实时更新的全球论文数据库。她回忆这几个小时的所见所闻,忽然反应过来——今天的江逾白格外沉默寡言。 是她疏忽了。 她的注意力全在沈昭华和朱婵的身上,并没有留意江逾白。那么,江逾白是不是觉得很无聊呢?他被林知夏强行扯过来参观了物理海洋学的实验室。 大学城的校门之外,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。 纷杂涌动的人潮里,林知夏扯住了江逾白的衣袖,直接问他:“江逾白,你今天过得开心吗?” 开心吗? 其实还行。 江逾白的父亲前年又买了一艘游轮。江逾白曾经跟随他的父母乘船出海。他见过千里海浪追逐明月,也见过万顷霞光纵云上天。 但他从未见过人工模拟的飓风和潮汐,也不了解“船舶模型的拖曳水池”。 今天,他扩展了眼界。 江逾白告诉林知夏:“我挺开心的。” 林知夏点了点头:“那就好。” 江逾白的叔叔江绍祺却是心情复杂。 在物理海洋系的实验楼里,江绍祺旁听林知夏和朱婵讲起了